close


2014年第6期封面
安徽省省長王學軍
  原標題:合肥要當好全省改革發展的排頭兵
  ——關於合肥發展的調研和思考
  作者:王學軍
  編者按:在安徽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的過程中,全省各地都創造了許多好的做法和經驗,把這些做法和經驗總結好,相互借鑒、取長補短、推廣運用,對提高各級黨委、政府特別是領導同志的工作能力和水平,進一步做好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,具有重要意義。5月12日至16日,王學軍省長到合肥市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深入調研,重點瞭解合肥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、舉措、方法和成效,形成了《合肥要當好全省改革發展的排頭兵——關於合肥發展的調研和思考》的調研報告。現刊發此調研報告,供借鑒。
  “十一五”以來,合肥市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,對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做出了重要貢獻,在發展實踐中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。總結分析合肥發展的思路、舉措、方法和成效,對於指導全省發展很有意義。帶著這樣的思考,我們於5月12日至16日在合肥開展了專題調研。一周的時間,聽了合肥市委、市政府和部分縣區、開發區的彙報,圍繞項目建設、改革創新、生態環境、城市建設等專題,實地考察了國軒高科、彩虹玻璃、京東方、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、電子商務產業園、要素大市場、萬達文化旅游城、塘西河再生水廠、合力叉車、陽光電源等項目和巢湖、肥東、肥西等市縣,與相關同志進行了座談交流。邊看、邊聽、邊想,對合肥發展的新成績、新變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,形成了一些基本印象和思考。
  合肥發展的主要成效和特點
  近年來,合肥市委、市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、國務院和安徽省委、省政府的決策部署,搶抓中部崛起的戰略機遇,緊密結合合肥實際,改革創新,開拓進取,登高望遠謀思路,審時度勢作決策,腳踏實地抓落實,推動全市經濟進入了持續健康發展的快車道,不僅取得的成績斐然,而且培育了很強的發展後勁。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  一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。“十一五”以來,全市生產總值從1056.2億元增加到4672.9億元,年均增長15.8%;財政收入從140.5億元增加到768.3億元,年均增長23.7%;固定資產投資從549.4億元增加到4798億元,年均增長36.1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365.9億元增加到1480.84億元,年均增長22.1%,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。
  二是綜合實力持續增強。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奮鬥,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中,大多從17位、18位,提升至或接近前10位。經濟首位度從2005年的17.3%上升到2013年的24.5%。經開區在全國省會城市開發區中排名第4、兩次位列中西部開發區第1,高新區在國家級高新區綜合評價中排名第12位。
  三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。“十一五”以來,三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,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.8%。汽車、家電、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綜合產能進入全國前列,新型平板顯示、太陽能光伏、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,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3.6%、占GDP的25.4%,在全國同類城市中處於先進水平。金融後臺服務、電子商務、動漫、文化旅游、物流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,服務外包成為中國示範城市。
  四是城市功能日臻完善。中心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,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力顯著增強。“十一五”以來,城市建成區由224.7平方公里擴展到393平方公里,市區常住人口由224萬增加到385萬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逐步提升,國省幹線公路、城市軌道交通、機場、高鐵、綜合碼頭等建設成效明顯,主城區與各組團、周邊地區之間形成了快速交通網。生態環境穩步改善,巢湖水質總體好轉,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率先達到95%,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5.2%,人均公共綠地12.9平方米。
  五是縣域經濟全面提升。近年來,市裡支持縣域發展的各類資金總量超過了300億元,大大領先全國同類城市。2013年縣域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860億元,占全市的37.5%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,養殖業比重超過50%,特色種植業、養殖業呈現規模化、園區化、產業化發展態勢。縣域經濟占全市比重由“十一五”初的19.8%提高到37.5%,五縣(市)全部進入中部百強縣,肥西、肥東躋身全國百強縣。區劃調整後,巢湖、廬江圍繞新定位、新目標、新要求,堅持全面等高對接,在快速融合中實現發展提質提速,城鄉面貌顯著變化。
  六是社會大局和諧穩定。社會建設和民生工作持續加強,連續實施民生工程,累計投入287.7億元,惠及700多萬人次。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由“十一五”初的9684元、3047元增加到2013年的28083元、10352元,年均分別增長14.2%、16.5%。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,就業、教育、衛生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。社會管理水平同步提高,社區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,群眾利益的維護機制不斷完善,公共安全體系日益健全,呈現出幹部積極向上、人民安居樂業、社會文明和諧的良好局面。
  合肥發展的基本做法和經驗
  合肥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,是全國、全省改革開放、科學發展的一個縮影,是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制度自信的發展成果,也是合肥廣大幹部群眾深入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、凝心聚力艱苦奮鬥的成果。在不斷探索實踐中形成的很多成功經驗,更是彌足珍貴。這些經驗不僅產生、適用於合肥,而且對全省其他地方也可資借鑒。最突出的是“六個堅持”:
  一是堅持改革開放,用新理念、新思路引領新發展。理念決定境界、視野決定定位、思路決定出路。合肥能夠取得今天的發展,首先是解放思想、更新觀念,用寬廣的視野觀大勢、謀大事、抓機遇、應挑戰,在思想解放中實現了觀念的跨越,在深化改革中突破了思想的桎梏,在擴大開放中拓展了發展的空間。
  正是靠解放思想,更新觀念,全市上下牢固樹立了進取意識、競爭意識,敢與強者比高低,不甘人後勇作為,以更高的站位、更高的目標,全力推進大發展、大建設。
  正是通過深化改革、擴大開放,扎實推進19項改革和8項開放舉措,實施了很多在全國、全省有較大影響力的先行先試之舉,形成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和活力。比如在產業發展上,合肥能把“無中生有、小題大做”的文章做好,靠的是“不求所有、但求所在”的開放理念,靠的是內聯外引、借梯登高的創新舉措,達到了存量盤活與增量擴張的雙贏效果。
  二是堅持真抓實幹,鍥而不捨地扭住發展不動搖。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是中央的要求,這一條合肥堅持得好。
  首先是一以貫之抓發展。各級黨委、政府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為目標,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,緊密結合當地實踐,努力做好“結合”的文章,咬定目標不放鬆,不達目的不罷休,形成了抓科學發展的最大合力效應。
  其次是攻堅克難求發展。面對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,不膽怯,不退讓,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,善於運用市場規律、價值規律、發展規律,在挑戰中找發展機遇,在困難中找應對之策,及時破解發展中一個又一個難題。融資難是各地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,合肥積極探索財政資金與市場融資相結合的方式,取得了“四兩撥千斤”的較好效果。比如,在京東方項目的引進上,合肥市委、市政府果斷決策,按照“模擬產業投資基金”的模式,一次性拿出30億元進行戰略投資,直接撬動145億元社會資金,最終成功解決了175億元的巨大融資難題,財政還賺了近6個億,這一創新也是京東方項目落戶合肥的關鍵。
  再次是永不滿足圖發展。在經濟總量不斷跨上新臺階之後,合肥沒有自滿停頓,始終保持強烈的進取意識、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,緊緊瞄準全國省會城市“第一方陣”,與時俱進提出並踐行“新跨越、進十強”的新目標。
  三是堅持創新驅動,持之以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突破自身發展瓶頸,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,根本出路在於創新,關鍵要靠科技力量。合肥的實踐很好地體現和印證了這一點。合肥充分發揮科教資源比較豐富的優勢,積極利用國家科技創新型城市建設和自主創新試驗區機遇,堅持出政策、建平臺、促改革、聚產業、強服務“五位一體”,協同建設創新平臺,走出了依托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子,很有示範意義。
  緊緊圍繞提升能力抓創新,突出企業主體,依托大學、科研院所多的研發優勢,充分激活本土要素,積極引進外部資源,促進了產學研用的有機融合。尤其值得稱道的是,企業與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協同創新平臺在合肥蓬勃興起,實現了高端研發、資源共享、創新服務的全方位嫁接,較好地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“最後一公里”的問題。中科大先研院、合工大智能製造技術研究院、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、北大未名生物經濟研究院等,都各有特色。
  緊緊圍繞產業升級抓創新,把創新貫穿於發展壯大新興產業、改造傳統產業、提升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發展的全過程,特別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上,探索示範引領、引進融合、平臺集聚、原始創新等爆發性增長源培養模式,建立“十個一”推進機制,連續多年拿出真金白銀實實在在地支持,打造了新型平板顯示、太陽能光伏、智能語音、公共安全、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在全國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。
  緊緊圍繞體制機制抓創新,把科技與產業、創新與創業、引進與內生相結合,創新工作推進、資金投入等機制。在全國率先創新科技投入體制,整合分散的科技資金,採取事後績效補助的方式,特別是在融資模式上,探索建立科技風險基金、天使投資基金、專利質押貸款引導基金等方式,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發展。
  四是堅持項目帶動,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入。不管是抓園區建設,還是抓產業發展,合肥都把工作凝結在項目建設這個載體和抓手上,形成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後勁。
  以正確的導向抓項目,全市上下“發展為上、投資為本”的意識很強,把項目建設與推動結構調整、建設生態文明、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相結合,真正做到了“經濟工作項目化、項目工作責任化”。
  以科學的方法謀項目,把項目分為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益性項目、以投融資為主的基礎設施項目、以市場主體投入為主的產業類項目等,根據不同類型項目的特點,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謀劃機制,從宏觀到微觀,從規划到落地,實行全過程謀劃,確保項目真正落地開花結果。
  以強有力的手段推項目,創新“六個一批”項目推進機制,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重大項目領導小組,市委常委會堅持召開在談項目協調落實月度會,進行“時間倒排、任務倒逼、責任倒查”,實行建賬、掛牌、銷號管理,確保重大項目有人負責,有人盡責,有人問責。
  以招商引資保項目,堅持大招商、招大商,目前全市固定資產投資60%以上、新增就業的70%、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量的70%均來自招商引資項目。合肥把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招商方式,包括精準招商、平臺招商、以商招商、產業鏈招商、專業招商等做得很到位,有較規範的招商引資政策導則、有強有力的項目洽談調度機制、有專業精幹的招商隊伍;同時又創新了很多招商模式,包括以龍頭招配套、以配套招龍頭等,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  五是堅持市場導向,全方位優化投資環境。環境是競爭力,也是生產力。多年來,合肥牢固樹立“環境比投資更重要”的理念,尊重市場規律,順應企業需求,著力規範政府有形之手,創造了良好的投資和營商環境。
  用政策配套優化環境,主動修編《優化投資環境條例》等政策法規,建立統一高效的招投標交易平臺,實行“有效最低價中標”制度,消除各種“暗門檻”、“潛規則”,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,一些做法和模式在全國予以推廣。
  用完善服務優化環境,持續開展機關“效能革命”,大力精簡行政審批項目,推出“超時默認制”、“全程代辦制”、重大項目“代建制”,優化審批流程,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。改善服務環境,削的是自己的權,增的是企業的利,促的是發展的事,這一點合肥上下認識比較到位。合肥有的項目一周內就完成洽談簽約,有的幾個月就實現投資達產,創造了同類項目建設的奇跡。
  用要素保障優化環境,通過給政策、建平臺、完善社會保障等措施,大力集聚企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,努力打造人才高地;成立投融資管理委員會,做大做強城投集團融資平臺,鼓勵企業利用債券等金融工具進行直接融資,構建了“借用還一體化”的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;建立土地管委會集體決策制度,加強土地市場監管,在土地收儲、出讓、利用等方面,進行一系列制度設計,實行項目土地“雙向約束”,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,有效破解土地要素的瓶頸制約。
  用城市形象優化環境,以“大建設”推動城市形象的大變化,構建了內外循環的交通網絡,打造了生態宜居的環湖城市,營造宜居宜業的投資環境。提高城市品位,形成了近悅遠來的“氣場”。
  六是堅持用發展統一思想,營造幹事創業的濃厚氛圍。“上下同欲者勝”。心無旁騖謀發展、凝心聚力抓發展,是一個地方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。合肥快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,就是始終唱響科學發展主旋律,堅持用發展統一思想、凝聚力量,使廣大幹部自覺把加快科學發展作為第一追求、把服務科學發展作為第一責任,形成了人人講科學發展、人人為科學發展的良好氛圍。
  調研中感到,合肥幹部隊伍的精神狀態好、精氣神足,不管部門還是區縣的同志,都是談發展思路清晰、談項目情況熟悉,展現了奮發努力的勁頭。這種氛圍的形成,在於合肥市委、市政府註重強化幹事創業的鮮明導向,始終堅持“以科學發展論英雄、憑黨性實績用幹部”,讓想幹事的有機會、能幹事的有舞臺、乾成事的有地位,調動了幹部的工作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造性。
  註重激發創先爭優的精神狀態,在發展上提高標準、自我加壓,以獎懲分明的考核機制,使幹部保持昂揚向上的進取意識,對本職工作敢於負責、勇於擔當、真抓真管真乾;以動真碰硬的責任追究,使幹部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,拿著軍令狀出征,帶著責任書幹事,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。
  註重弘揚善作善成的過硬作風,把改進作風與抓好工作緊密結合起來,先後開展“講大局、強責任、提能力、抓落實”和“下基層、接地氣、找問題、轉作風”主題實踐活動,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著力解決“四風”問題,自覺踐行“三嚴三實”,形成了推動科學發展、跨越發展的合力。特別是要求幹部抓具體、抓重點、抓典型,不斷提高執行力,有力地引領著各級幹部說實話、辦實事、出實招、求實效。
  以上這些做法,是合肥歷屆領導班子和全市幹部群眾在長期奮鬥中所創造和積累的,符合中央和省委、省政府的要求,符合自身的特點和實際,具有很強的生命力,有在全省借鑒推廣的價值。
  對合肥下步發展的希望和建議
  縱向看,合肥的發展勢頭很好,也已有了很好的基礎。但橫向看,還有不小的差距和不足,主要是產業結構的優化、城市功能的完善、對全省帶動力的增強等方面,還需要進一步突破。尤其是隨著中部崛起戰略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推進,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深入,合肥的發展面臨很多重大機遇。我們認為合肥應當在業已形成的良好發展基礎上,進一步樹立世界眼光、戰略思維,堅持穩中求進、改革創新,以建設“大湖名城、創新高地”為目標,再接再厲,開拓進取,努力當好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、改革創新的排頭兵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排頭兵。當前,要著力抓好以下六個方面。
  一要充分運用成功經驗。對於自身在實踐探索中形成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經驗,應當倍加珍惜。像改革創新的經驗、破解難題的經驗、推動和諧發展的經驗,包括運用市場辦法破解要素難題、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解決錢從哪裡來的經驗、集中群眾智慧推進城鎮化建設、註重制度建設提高行政效能等,要進一步堅持好、發揚好、推廣好。同時,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,要廣泛學習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,特別是加強與沿海發達城市、排名在前城市的交流,借鑒他們的好做法,取人之長、補己之短,少走彎路。
  二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。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安徽省委、省政府的部署要求,緊密結合自身實際,全面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,以大改革推動大發展。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,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,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,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,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。要通過全面擴大開放,增強在更大範圍內集聚和配置發展要素的能力,提高利用兩個市場、兩種資源的水平,加速將後發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。
  三要緊緊扭住創新驅動。牢固樹立唯有創新才能發展、唯有創新才能跨越的理念,把創新驅動作為合肥發展的核心戰略,進一步統一全市幹部的思想和行動,堅定不移地走好用創新求發展、求突破之路。要把已經構建的各類創新平臺下決心抓實抓好,促進本地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合肥轉化,外地更多的創新資源向合肥集聚,更多的創新主體在合肥壯大,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。要充分運用好已有的政策,充分發揮合肥在創新方面的綜合優勢,推動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邁出更大步伐。
  四要大力增加有效投入。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,唯有有效的大投入才有高質量的大產出。要始終把握好投入方向,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方面的投入,同時把加大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投資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,推動構建更加完善、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。要正確處理好基礎設施投入與產業發展的關係,努力做到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而不過度超前,把有限的資金最大限度地用到產業發展上,形成最大的投入產出效益。
  五要有序推進城鄉融合。按照以人為本、四化同步的要求,堅定地走好新型城鎮化道路,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。要統籌好主城區與所屬縣(市)的發展,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體現到對所屬縣市的帶動上來,使其更好更快發展。要統籌好中心城市和縣(市)的產業佈局,加強對縣(市)產業結構的引領,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撐。要統籌好中心城區和衛星城的建設,把所屬縣市都作為合肥經濟圈的內核來打造,作為合肥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建設。要統籌好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,堅持民生導向,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、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,努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。
  六要加快建設生態文明。牢固樹立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、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”的理念,堅守任何發展都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底線,努力把合肥建設成為“最美省會城市”。要著力推進環巢湖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,突出解決好巢湖水污染治理問題。要認真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,加強對工業廢氣、秸稈焚燒、城市揚塵等重點領域治理,把PM10、PM2.5等指標控制在目標要求之內。要突出規劃引領,統籌推進新區建設與舊城改造,著力提高城市規劃、建設和管理水平,尤其在精細管理和做好“綠”、“靚”文章上下功夫。精細管理就是解決好城市建設“四角四面”的問題,使統一的要求、統一的標準落實到所有區間。做好“綠”、“靚”文章,重點是把老城區提上重要日程,解決好不均衡的問題,把“有土皆綠、是水則清、四季花香、處處鳥鳴”的目標變為現實。要大力提升城市內涵和品位,培育特色,傳承文明,努力打造精品城市、魅力城市。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wets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